芯片技术“攻坚”自主可控

芯片技术“攻坚”自主可控——从先进制程到国产替代的突围战

​核心要点​​:国产7纳米芯片量产,光刻机光源技术突破。

芯片是数字经济的“心脏”,2025年中国芯片产业实现关键突破:中芯国际14纳米制程良率超95%(接近国际先进水平),7纳米芯片进入量产阶段(应用于智能手机、AI服务器);上海微电子研发28纳米光刻机实现商用,14纳米光源技术(极紫外EUV替代方案)取得阶段性成果;华为昇腾AI芯片(昇腾910B)性能对标国际旗舰,算力密度提升30%。产业链协同加强——上游材料(如光刻胶、电子气体)国产化率超60%,下游封装测试(如3D堆叠封装)技术全球领先。挑战犹存:高端光刻机(7纳米以下EUV)仍依赖进口,但“去美化”供应链(如采用国产设备+成熟制程组合)降低断供风险。芯片自主可控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石,也是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。


机器人“泛在化”生存——从工业手臂到家庭伙伴的多元形态

​核心要点​​:工业机器人密度全球第一,家用陪伴机器人进入测试阶段。

2025年,机器人从“单一功能工具”演变为“泛在化伙伴”:工业领域,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(每万名工人拥有量)达390台(全球第一),协作机器人(可与人安全互动)渗透至电子装配、食品加工等柔性生产场景;服务领域,酒店送餐机器人、商场导览机器人普及率超80%,杭州“机器人护工”(养老护理场景)与北京“家庭陪伴机器人”(测试阶段)进入落地倒计时;特种机器人中,排爆机器人、深海探测机器人(作业深度超6000米)保障高危行业安全。技术融合趋势明显——AI大模型赋予机器人“认知能力”(理解自然语言、自主决策),5G/6G网络实现远程控制与数据实时回传。预计2030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美元,成为“智能制造”与“智慧生活”的基础设施。